随着巴黎奥运会的临近,中国花样游泳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备战,作为一支曾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的队伍,中国花游队此次面临全新挑战——国际泳联(FINA)对花样游泳竞赛规则进行了重大调整,取消艺术印象分、强化技术难度评判,并允许男选手加入集体项目,这一变革不仅颠覆了传统评分体系,也为各支队伍带来了全新的战略空间。
国际泳联于2022年底宣布的花样游泳新规则,被视为该项目自1984年进入奥运会以来的最大变革,过去,艺术表现力占总分的50%,技术完成度占另外50%;而新规则完全取消了艺术印象分,转而将评分重点放在技术执行、难度系数和同步性上,集体项目首次允许最多两名男选手参赛,打破了该项目长期以来“全女子阵容”的传统。
中国花样游泳队主教练张晓欢表示:“新规则要求运动员在动作编排中融入更高难度的托举、旋转和组合动作,这对体能和默契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”为适应变化,队伍在冬训期间强化了力量训练,并邀请体操、跳水教练协助设计更具冲击力的技术动作。
中国花样游泳队素有“水中芭蕾梦之队”的美誉,曾在东京奥运会集体自由自选项目中摘银,并在2023年福冈世锦赛上获得混双金牌,艺术表现力一直是中国队的强项,尤其是动作的流畅性与音乐叙事的结合,屡获裁判青睐,新规则削弱了艺术分比重,迫使队伍重新调整技术架构。
“我们过去在艺术编排上投入了大量精力,但现在必须把重点转向难度动作的稳定性和同步性,”国家队选手王柳懿坦言,她和搭档王芊懿在双人项目中以高难度托举动作闻名,但新规则下,她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动作的精准度,以避免因小失误被扣分。
男选手的加入也为中国队带来新机遇,2023年亚洲锦标赛上,中国混双组合石浩玙/张依瑶凭借高难度动作夺得冠军,展现了男选手在力量托举中的独特优势,巴黎奥运会周期内,队伍正尝试在集体项目中引入男选手,以增强托举环节的竞争力。
长期以来,俄罗斯花样游泳队是该项目当之无愧的“霸主”,包揽了奥运会和世锦赛的绝大多数金牌,由于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的禁赛令,俄罗斯运动员将无缘巴黎奥运会,这一变局使得奖牌争夺战更加开放,中国、乌克兰、日本、西班牙等队伍均有机会冲击最高领奖台。
乌克兰队在2023年欧锦赛上表现抢眼,其集体项目的技术难度分甚至超过中国队;日本队则凭借细腻的同步性和创新编排,在混双项目中崭露头角,中国花样游泳队领队刘岩指出:“俄罗斯队的缺席改变了竞争格局,但我们的目标始终是超越自我,而不是依赖对手的失误。”
2024年2月的多哈世锦赛被视为巴黎奥运会的“前哨战”,中国队派出全主力阵容参赛,重点检验新编排动作的实战效果,在集体技术自选项目中,中国队以一套融合中国武术元素的动作夺得铜牌,尽管难度分位列第一28圈,但同步性上的微小失误导致总分被乌克兰队反超。
“多哈世锦赛暴露了我们在高压下的细节问题,”张晓欢总结道,“接下来四个月,我们需要在同步性和体能分配上进一步优化。”队伍计划在5月的世界杯分站赛中再次演练新动作,并通过模拟赛强化心理抗压能力。
为提升训练效率,中国花样游泳队引入了3D动作捕捉系统,通过实时数据分析运动员的水下姿态和发力模式,团队还与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合作,优化托举动作的力学结构,减少不必要的体能消耗。
“科技手段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发现问题,28circles”王芊懿表示,“比如过去某些动作的同步偏差可能只有0.1秒,肉眼难以察觉,但现在通过数据可以立刻调整。”
自1988年首支中国花样游泳队成立以来,该项目从默默无闻到世界顶尖,凝聚了几代运动员的心血,巴黎奥运会将是中国队在新规则下的首次奥运大考,也是证明自身转型成功的关键舞台。
“无论规则如何变化,花样游泳的核心永远是‘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’,”张晓欢强调,“我们会坚持自己的风格,同时用更高的难度去征服裁判。”
随着奥运倒计时进入最后阶段,中国花样游泳队的训练馆灯火通明,每一次跃入水中的身影,都在为巴黎的绽放积蓄力量。